
4月21日,在楊凌秦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鄠邑區(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的育種試驗田里,育種研發人員何詠琦坐在小板凳上,貓著腰,小心翼翼將麥穗從旗葉中剝開,去除底端與頂端發育較遲的小穗,再用剪刀將小花頂部剪開,用鑷子將小花中的雄蕊夾出去。每一穗小麥去雄得操作18次,結束后,用紙袋將麥穗進行套袋,待父本植株揚花后,再進行人工授粉。
當下,小麥進入育種的關鍵時期抽穗期。試驗田里來了好幾位從事去雄授粉工作的80后、90后。他們大多畢業于各地農業高校,是秦豐種業育種的“明星”團隊。
今年38歲的寧江權是試驗站負責人,也是秦豐種業種子科學研究院小麥研發課題組負責人。2016年,他帶領幾個年輕人以高產、優質為目標,組配親本材料,拉開小麥、玉米育種工作序幕。目前小麥育種到達篩選F6代階段,且形成今后年年有F1代—F6代的品系梯隊?!霸囼炋锢镄←溕L良好,后期收獲產量能達到預期,有望參加省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寧江權信心滿滿地說。
1993年出生的張少杰,2017年從吉林農業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系畢業后,進入秦豐種業鄠邑區(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工作。經過這幾年育種及在相關崗位的學習鍛煉,他已成為秦豐種業玉米研發課題組成員。他表示:“通過這幾年育種一線工作,我深入了解了育、繁、推種子產業鏈環節,希望能更好地參與育種工作,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在秦豐種業,一批年輕人毅然決然走進育種田,撲下身子,拿起剪刀和鑷子,對麥穗做‘手術’,開展小麥去雄授粉雜交工作,為選育高產抗病優質高效的小麥新品種孜孜以求。”楊凌秦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談宏斌告訴記者。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為選育良種、振興種業,秦豐種業2021年成立了種子科學研究院,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科院、西南大學等選拔人才,組建了25人的科研團隊。這群意氣風發的育種年輕人,深深懂得“糧安天下、種筑基石”,為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他們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播下豐收的希望。(來源:陜西日報 記者 袁景智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