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在楊凌數科有這樣一位深耕現代農業的博士后——銀永安博士,他是陜西糧農集團和楊凌數科通過社會化招聘引進的高層次人才,負責旱區數字農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及示范推廣,目前還有著中國農業產業化智庫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等多重身份。他熱愛農業研究,以強農興農為己任,致力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在20余年的時間里,這位“農民”博士后一直在現代農業領域里進行實踐和探索。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銀永安出生在陜西渭南的一個農村,小時候家里種著10余畝地,每到農忙時節,他都要下地干農活。正因為長期在農村生活,他看到了農民起早貪黑、風吹日曬、靠天吃飯的辛苦,同時感受到了傳統農業生產的技術落后、效率低下、產量上不去等短板,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顆學農的種子。上大學后,他毅然選擇了農學專業,本科、碩士、博士一路向前在這個專業領域里堅守了10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勉勵各領域專家學者,強調“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边@句話深深觸動了銀永安,他認為理論知識要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要能夠真正帶動產業發展,切切實實為農民帶來福利。幾年間,在田間地頭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與農戶拉家常、交流種植經驗,詢問種地存在問題,把基層的農業農技需求記錄下來帶回去研究解決,他被農戶親切地稱為“農民博士”,也正是在這段理論與實踐探索結合的時間里,形成了一系列含量高、影響大的科研成果,他先后完成了國家“863”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10多項科研項目,主持編寫專著7部,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8篇SCI),并申報獲得9項國家專利及計算機軟著。他不僅實現了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還做到了把科研做在生產實踐中,把成果留在農民田地里。
他也有一個“禾下乘涼夢”
袁隆平院士是許多科研人員畢生追求和趕超的楷模。2017年,銀永安有幸拜訪了袁院士,與這位“雜交水稻之父”進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期間,銀永安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輩對科研工作的堅毅執著,對三農事業的不懈追求,對國之大者的深深敬畏。尤其是袁院士的“禾下乘涼夢”激勵著他躬耕田野、為國強農。
袁隆平院士的水稻育種技術讓14億中國人能夠吃飽飯,銀永安就思考著如何在北方干旱地區也能夠種出水稻,于是帶著這個問題,他開展了膜下滴灌研究工作,經過5年多的農業科學研究及技術推廣,使膜下滴灌種植比常規種植節約用水60%以上,節肥約20%,累計在全國示范推廣膜下滴灌技術超過200萬畝,并且還在美國、以色列等國家進行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他的“禾下乘涼夢”也在逐步地開始實現。
農業要強,必須實現智慧化
經過20年的創新實踐與探索,他深深感受到農業要強不僅需要科技的支撐,還必須走“智慧化”道路,尤其是把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來,從“靠天吃飯”到“靠科技增收”,再到漸漸習慣“在手機上種田”,最終實現現代農業的智慧化升級。
正因為萌發了這種觀念,2023年,在機緣巧合下他與糧農集團、楊凌數科結下了“情愫”,開始了他的數字農業之旅。在楊凌數科這個數字化農業平臺上,銀永安負責組建了數字農業研究院,并緊緊圍繞公司項目建設、農業生產等進行科技研發及技術攻關,通過科技賦能,協同利用各類創新要素,針對旱區農業特點和產業資源,研究形成針對旱區不同作物、不同地域的植物模型、專利成果,在種、管、收主要環節,創新打造旱作農業“數實融合”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為主營種植業務提供科技支撐,為旱作農業現代化量身定制可復制的樣本模式。
他緊密銜接科學技術和農業生產,領銜開展了冬小麥Fe肥田間噴施增產增效試驗、玉米微肥試驗與高產密植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土壤改良試驗、肥藥雙減試驗、品種對照試驗及單產提升試驗等系列科學試驗研究,形成了“接地氣”、可操作性強、套餐式的技術規程,不僅對大田糧食作物的產量、品質大大提升,同時還減少了藥肥用量,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切實探索出了“出經驗、出模式、出成果”的科技創新路徑。僅僅一年多的時間,他就完成了20余項發明專利和計算機軟著的申報,并且還入選了“三秦英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獲得了陜西省高層次人才發展資金資助項目“杰出人才”和西安市高層次人才等榮譽稱號,在這里他正式邁出了在智慧農業領域的第一步。
讓人才成為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作為旱區智慧農業科技創新的先鋒,楊凌數科依托糧農集團的產業資源優勢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教資源優勢,加大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等科研院校以及北京中科原動力、簡耘科技等國內頂級農業科技企業的產學研聯合攻關,為農業高科技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干、實現夢想的舞臺。
楊凌數科將持續用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做到重視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培養出更多像銀永安博士這樣的專業化高層次人才。同時加大高層次人才和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和選拔力度,將源源不斷的人才優勢轉化為澎拜不竭的發展動力,為楊凌數科高質量發展賦能,為推進我國旱區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打造西部最大、產業鏈條最全、最有影響力的數字農服企業而不懈奮斗。